Navigation menu

新闻中心

长江下一个出海口由宜昌牢牢占据

激流中拉木船,搏击险滩。三峡纤夫曾经是长江流域的一个特殊职业。 如今,绿色智能船舶静静平稳地航行在长江上。 从人力、风力,到蒸汽、柴油,再到电力驱动,长江航道上的船舶动力经历了多次创新。 如今,宜昌发挥巨大优势,敢于创新突破,加快打造“电气化长江”示范样本。 创建“电气化长江”宜昌示范区 长江电气化不仅包括船舶动力电气化,还包括电动船舶充换电、加注氢燃料等能源供应及辅助设施。 作为“黄金水道”中最繁忙的河段之一,长江宜昌段已成为实施“电气化”的理想之地。宜昌拥有多种主要船型和丰富的本地航线资源,包括磷矿航线、清江水上旅游航线等,为船舶电气化提供了丰富的场景选择空间。 同时,宜昌造船历史悠久,港口、锚地、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,为电动船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 据市经信局统计,宜昌现有造船企业20家、设计公司8家,生产能力130万吨重吨,占全省民工总量的一半以上。 ▲10月10日,达门造船新建多功能船成功下水。 此外,宜昌化工、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,不少新能源电池项目已落地。e也已推出。 2023年9月,宜昌市发布《宜昌市电气化长江实施方案》,明确提出打造三个“基地”、打造三个“走廊”、打造三个“中心”,全面系统推进应用场景、沿海电力设施、产业改造和配套系统“四大工程”建设。 抓好“河”,发挥“水”优势,高效利用“电”资源,宜昌在探索中前进。 沿海电力推进驶入“快车道” 10月20日,“世纪荣耀”号邮轮从重庆港驶往宜昌秭归港。该游轮额定载客650人,拥有300多间客房。每月完成4个重庆至宜昌往返航班,接待游客8批。 据“中央”号轮机长李国云介绍“尤里·荣耀”号邮轮目前已停靠秭归港约44小时,此时若采用柴油发电,将消耗燃油约5.6吨,成本高达4.7万元。接驳港口岸电后,成本将降低至2.3万元左右,节省一半以上。 “对我们来说,利用海岸的力量,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,还提高了游客的体验。更重要的是,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小。”李国云说道。 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负责人李兴恒介绍,宜昌在推进岸电设施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。 首先是水位大幅下降。根据《三峡坝发电防洪部署方案》,三峡坝区水位波动较大。低水位坝内水位145米,最高水位175米。落差约30米。如何安全部署船岸电缆需要考虑。 其次,游轮消耗大量电力。据统计,三峡大坝三个区域内有大量观光游船,且长时间绕定点旋转,造成电力消耗较大。 ▲2022年1月8日,“长江三峡一号”在宜昌三峡游客中心码头成功并网岸电。 纯电动船舶电池容量大、充电时间长,是现实问题。以全球最大运力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一号为例。其电池总容量约为7500千瓦时,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的电池总容量。 处理问题就解决问题。近年来,宜昌创造性推出6种供电模式,满足不同水文条件、不同类型船舶、不同停靠方式的岸电需求。针对“长江三峡一号”的充电问题,提出了“高压充电+低压供电”的技术方案。 “宜昌已建成岸电设施179套,覆盖71个码头,平均每年为6万多艘船舶提供清洁能源。”李星恒说道。 如今,长江宜昌段沿岸用电量已突破6000万千瓦时。这一绿色规模相当于近1.2万吨替代燃料。 新能源船舶制造迈上新台阶 2023年中国(宜昌)绿色能源发展大会期间,首艘氢燃料电池示范船“三峡氢能船1号”在宜昌海域首航。 ▲ 2023年10月11日,“三峡氢博”1”号成功首航。 以“长江电气化”为主、“长江气化”为补充、“长江加氢”为补充,宜昌将逐步实现“电气化+加氢”的绿色输电转型路径。 宜昌是“电气化长江”的发源地,一批大型、标准的代表性船型在宜昌建造下水。各类新能源船舶在纯电池动力船舶、汽油燃料船舶、柴油+LNG双燃料动力船舶、油电混合动力、单一甲醇动力船舶、甲醇+电动混合动力船舶等多个领域不断取得突破。 根据《宜昌市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(2022-2026年)》,宜昌高标准规划布局宜都、枝江、秭归、长阳四大造船园区,引领船舶工业走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道路。 五年前,枝江盛茂造船有限公司从传统造船转向绿色船舶智能制造。曲阳总经理表示,公司目前在建船舶共有30艘,全部为新能源船舶。 10月10日,宜昌工投(宜都)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(以下简称宜都船舶产业园)正式开业,宜昌大门造船公司新址同时落户产业园。 作为宜昌“长江电气化”重点项目之一,宜都船舶工业园项目总投资50亿元,规划面积1588公顷。将打造绿色造船、先进造船、电池充换电、“三电”配套服务三大主营业务板块。后达产后,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,年税收5亿元。 (作者:钟文禄)
上一篇:日本确认本季度首次爆发禽流感 下一篇:没有了